生活應用: 想種牛樟可以怎麼做?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想種牛樟可以怎麼做?

轉貼:農業知識網


如果農民想種牛樟,現階段大致有幾種方式:
1. 生技業者自行與農民談契作
根據先前的造林經驗,農委會林試所育林組組長何政坤認為,生技業者與農民契作,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是最理想的,畢竟要農民砍掉檳榔或茶園,純粹種牛樟,期間若沒有收入或種了沒人要收,誘因不大。只是牛樟通常要長到10 年以上才能利用,有些農民可能顧慮契約年限長,還要經法院公證而打退堂鼓。

2. 檳榔廢園轉作牛樟:
如果檳榔農有心改進山坡地利用,可參考農委會農糧署的「修正檳榔廢園及轉作作業規範」。一次全部廢除檳榔者,每公頃可補助15萬元;如果短期內仍想維持檳榔收入,可選擇每年廢除1 / 3,分3 年廢除,每年可補助5萬元;另外,規範中推薦的轉作作物有牛樟,山坡地每公頃還可補助種苗費5 萬元及田間管理費5 萬元。

3. 向各林管處申請免費的配撥苗:
想栽培牛樟的農民可向各林管處申請免費牛樟苗,不過因為牛樟苗木珍稀,並非人人申請都能獲得。根據「牛樟苗木配撥注意事項」,農民選擇的牛樟栽種地必須在海拔300 公尺以上的迎風面、水氣充足、腐植質多的土壤深厚地區;造林地若位於山坡地,按照造林面積比例,1 公頃以下苗木株數上限為500 株,平地為300 株。

因牛樟的生長條件嚴苛,且成本與一般苗木差了3 倍,林務局不建議農民貿然大規模種植。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林務局會請相關林管處派員現場勘查預定栽種地點是否合適,也會追蹤配撥苗的發放和流向,避免二手轉賣,並鼓勵農民初期先將牛樟與其他作物或造林樹種混植,牛樟會長得更好。

 



減緩天然牛樟盜伐壓力,公私協力合作造林

為了杜絕非法林業,確保牛樟段木來源合法,近年民間已有生技業者自發復育牛樟。農委會林務局也從以往消極面對牛樟芝產業,逐漸轉向積極輔導業者租地造林,並計畫結合社區林業輔導原住民造林。另外,林業試驗所除了研究牛樟育苗方式,也積極研究牛樟與何種作物混合種植的育林模式最具經濟效益,以增進民間造林意願。

從消極管制到積極管理
過去政府呼籲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性,從1992年起禁伐天然林,木材需求漸轉為進口,但民間雕刻、造景和生技產業的需求並未消失,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不少山老鼠甘冒生命危險,穿越溪谷和獸徑盜伐牛樟。農委會林試所所長黃裕星的辦公室裡,就立著一塊被山老鼠盜伐的牛樟標本,直徑幾乎等同他雙手張開的寬度,要長成如此大至少要存活150 年,時時提醒著他保護山林的使命。

然而,業者需求日增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生技業者的牛樟段木來源包括政府標售、風災後開放撿拾漂流木等,但後者容易出現漏洞。黃裕星舉例,有業者從頭到尾都拿同一張證明,宣稱木材來自合法撿拾漂流木,實際來源卻相當可疑。

為了讓山林永續與民間需求取得平衡,過去林政單位對牛樟芝產業發展的態度傾向保守,「現在我們會比較正面看待,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提供木材,一方面因應林產業界的需求,二方面復育臺灣原生樹種,從這2 方面鼓勵牛樟復育。」黃裕星說。

「牛樟跟牛樟芝都是臺灣特有,臺灣如果不重視研究,產業可能就會轉移到中國大陸。」長期鑽研牛樟的農委會林試所育林組組長何政坤認為,牛樟芝可能是未來有潛力的產業,生技業者培養牛樟芝需要大量段木,如果企業願意投入成本造林,能減輕天然林被盜伐的壓力,對政府與環境是兩利。

林政單位積極投入牛樟育苗研究,但育林如何提高成活率,更是一大挑戰。林試所在1987 到1991 年間,已有具園藝專業背景的黃瑞祥在前端鋪路,從野外採集天然牛樟母樹的萌蘗進行扦插繁殖;爾後林試所也與林務局合作,在5 個林管處建立5 處有履歷的低海拔採穗園,包括羅東、新竹、南投、嘉義和屏東,未來有利於配合當地氣候與土壤條件,推廣適地適種。

但根據以往經驗,造林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何政坤指出,國有林地集中在中高海拔,偏偏牛樟又適合在海拔300 到2,000公尺生長,在天然林禁伐、林地不夠的情況下,只能轉往平地造林,因此,林試所持續研究適合低海拔栽種的耐熱品系。

何政坤補充,牛樟造林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目前大部分的扦插苗來自20 年樹齡的採穗園,難以發根或存活率衰退,林試所已致力研究種子苗和組織培養苗,技轉給生技業者,2 者存活率表現都比扦插苗來得好。

推廣牛樟與其他作物混種,加強各林管處在原生地復育牛樟
除了林試所的研究如火如荼地進行,林務局也正研擬政策推廣牛樟造林。目前林務局希望採取牛樟和其他作物或造林樹種混植的方式,不僅能防止天然林遭竊,也可解決國內山坡地受短期農作濫墾,導致水土破壞的情形。

林試所在南投縣魚池鄉就已針對檳榔園做分區試驗,包括檳榔全砍後種牛樟、檳榔半保留,以及檳榔全保留、林下栽植牛樟,結果檳榔全砍的牛樟生長情形與成活率最佳。

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林務局在2011 年規劃牛樟產業方案,每年預計繁殖5 萬株苗木,提供獎勵造林所需;2017 年預計各林管處編列種植5,000株,8 個林管處總共是4 萬株。另外,也要求各林管處加強牛樟原生地的復育工作,範圍包含桃、竹、苗或南部荖濃溪、嘉義奮起湖等沿著臺三線的淺山地區。

不過,推廣須有誘因,牛樟不像楓香、相思樹等短期經濟林能迅速獲得經濟效益,農民投入栽培,可能動輒10 年以上才能利用,如何動員民間大規模造林,仍待相關單位規劃。

李允中說,林務局目前已與林業社區或原住民部落研議合作,希望明年的農村再生計畫中能結合原住民的山林智慧,輔導原住民栽培技術,共同守護珍貴的國寶樹牛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