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海洋牧場就是用人工的方式把魚蝦貝類圈養在一定範圍的海域內,讓它們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觀念跟一般陸地上的牧場類似。但是,跟放牧牛羊不一樣的是,陸地上的牧場會圈設一個區域,防止牛羊跨出範圍,而海洋牧場則是選擇較封閉的內灣,並以優質環境條件來吸引魚兒留在裡面,所以選擇適合地點和建造的居住環境是海洋牧場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
魚蝦貝類對生活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哪裡有得吃、有得躲、有得嬉戲,還可以安心傳宗接代的,就是它們的快樂天堂。要為魚蝦建造一個好窩,首先要先選「窩」的地點,從食物鏈的觀點來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更小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動物性浮游生物吃更小的植物性浮游生物,植物性浮游生物吸收海洋中的營養鹽類所以有營養鹽類或是有小魚小蝦群聚得地方就可以考慮設置海洋牧場。
礁石區有著大大小小複雜的空間,是小魚兒居住、嬉戲、躲藏敵人和傳宗接代的的地方,而且海流流經礁石區,會形成渦流,攪動海底的營養鹽類,因此礁石區會是魚蝦很好的居住場所。但是海洋中這類的環境不多,因此透過人為方式放置人工魚礁就是建造海洋牧場成功與否的重要要素。
人工魚礁的種類、材質、形狀、尺寸有很多,有混凝土、輪胎、廢棄的電線桿、老舊船隻等等,台灣目前就有十多艘老舊軍艦被用作人工魚礁。這些魚礁的擺放要留些小空隙給小魚小蝦作為通道,密密麻麻如迷宮的通道是平日穿梭嬉戲和尋找食物的地方,遇上敵人的時候就是最好的庇護所。
魚礁不僅讓小魚小蝦食宿無虞,其他的大魚、大蝦、螃蟹等等眾多水生物,也會因為食物來源穩定、充足而定居下來,甚至還會吸引迴游性魚類和該處原本沒有的魚種加入,熱熱鬧鬧的一起生活。透過人工建置適合魚群生活的環境,以改良漁場環境,獲取源源不絕的漁產資源,這就是海洋牧場設置的目的。
海洋牧場除了在區位選擇需考量海域特性、投放適當的人工魚礁之外,如果自然生產力不足,還必須要規劃以人工繁殖方式,放流魚苗種類,並限制捕魚的時間、可撈捕的數量和體型、使用的撈補工具與方式等資源管理辦法,才能使漁獲量穩定,確保海洋牧場可以永續經營,並且還可發展休閒漁業,讓大家去參觀小魚兒的社區。
海洋生機重現
這樣的社區除了提供人類豐富的漁獲之外,目前也同時可發展休閒漁業,帶動地方觀光產業。漁民轉行作娛樂漁業,不但可以漁民利用本業發展第二專長,另一方面因為捕魚的人口減少了,相對的就會減緩漁業資源的壓力。
廣大的海洋並非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漁源減少、珊瑚白化、甚至漁種滅絕,都是海洋生態遭人為破壞所發出的警訊。海洋牧場是我們企圖與海洋再次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之一,在順應自然的規則下,「有節制」的取用海洋資源,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世代子孫都能與海共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